個人成長

【究竟我點講你先肯聽?】想被聽見 先學怎麼傾聽

內容目錄

矛盾大作戰:你講我就要聽?vs究竟我點講你先肯聽?

「你講我就要聽?究竟我點講你先肯聽?」

這兩句說話是否你生活的寫照?

緣起:「你根本不明白!」

有想法想真心分享給對方,卻換來一句,「你根本不明白!」又或者雄心壯志想和對方分享自己滿框熱誠的想法,卻換來:「我覺得咁做唔夠好,我建議你。。。」聽到這些我相信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都會關起了耳朵,不想再聽,無論對方對方說什麼,你都不想再聽,因為很大機會是觸發了你的情緒,自己得不到的期望的回應。

 

這種狀況以前常常發生在我身上,換來是和家人、人際關係不少的碰壁,大家的相處也是十分辛苦,我講極你都不肯聽,你講完我又收不到,大家都不能好好有效溝通。

 

直至幾年前開始接觸到非暴力溝通、身心課程、NLP身心語言程序學的,我對溝通多了一份理解及突破了過往的溝通模式,無論是和家人、伴侶、工作夥伴、朋友相處都溝通有效了很多,我想把我的心路歷程和得着在這裏和你分享,當中都有不少血淚。

 

經歷的共同點是

睇自己。

其實所有情緒都不是和對方有關。

 

what?和對方無關?明明係佢激嬲我!我憎死佢。

 

係呀,就是和對方沒關。
因為所有情緒都是觸發了我們內在未被滿足的需要,回歸到自己的中心,別人可能真的有做得不夠好的部份,同時別人是怎樣,我們改變不到對方,我們可以做的是為自己負責任和作出選擇。

 

怎樣才是為自己負責任,那我們先說說什麼是溝通。

 

我們每天溝通,其實什麼是真正的溝通?

俗點說:「溝」完要「通」,大家的言語交流溝完之後互相心意相同,意識上相通,那才是有效的溝通。

 

有效溝通不是表達到咩,而是對方收到咩

溝通涉及發送者及接收者。
溝通是涉及至少兩者。其中一方是訊息發送者,另外一方是訊息接收者。個人而言,結果決定溝通是否有效,如果接收者100%收到表達者最核心的意思,那就叫有效溝通。如果不是,溝通就不是有效了,因為對方根本收不到你的核心表達上是什麼。

 

溝通雙方也有責任

有效的溝通是雙方都有責任的,表達者有沒有好好的去表達讓對方明白,另外是接收者有沒有好好的去理解聆聽到對方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和心意。

 

為了更有效的溝通,那我們先重點發揮同理心去感受溝通無效的原因吧!了解問題再找出相對應的方案。



為什麼溝通不到?

 

1 人們都喜歡說反話

我們彼此相愛,卻很容易彼此傷害。
「你做咩唔打俾我啊?」
「你做咩咁夜翻啊?」
「你點解咁唔小心㗎 ?」

 

人很有趣,明明內心很渴望、很有需要、很想對方能夠滿足我的需要,卻很喜歡說相反的說話去表達去保護自己,然後透過指責或怪責對方,希望能表達自己內心真正的需要,很不容易把自己內心核心的需要坦誠赤裸裸的好好向對方說出,原因有機會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又或者自己不接納自己的需求。

 

每個情緒背後都有一個正向出發點

 

我們要懂得把這些說話翻譯,我們聽的不只是內容,而是對方的出發點,包括對方的情緒及她需要什麼。
以上述例子來說我感受到:
「你做咩唔打俾我啊?」我感受到你很想和我親近,有親密的需要。
「你做咩咁夜翻啊?」我感受到你好掛住我,好想同我連結?
「你點解可以咁唔小心跌親架?」我感受到你好為我受傷而心痛,同時我感受到你好渴望會為自己小心。
如果能聽到這樣的回應,我相信你聽完到這樣的回應也會舒服了很多。
發揮同理心:人總喜歡說反話,聽要聽到對方說話背後的正向出發點。

 

2 期望

人世間最大的痛苦通常都來自於期望。

 

「我是為了你好」、「我講完好想你做到,你做不到我會難過」、「我供書教學左咁耐,我預咗你會俾返錢我」、「我講完點解你都冇改善嘅」,「點解我對你咁好你都feel唔到嘅。」

 

聽到這裏你有冇一種感覺是:「這些說話難聽過粗口?」

 

其實人不會想被改變,除非自己很想改變,無人能夠改變一個人,冇人想被改變和受到束縛。當對方收到你的意思是表達你對他的期望,他會感受到有被要求有壓力,有情緒時他就未必能這麼有效地收到你表達的說話了,人總不喜歡被人要求改變。

 

放下期望 盡情創造

那現在我會怎樣做?

 

表達時:
1 感受對方表達的出發點

 

2 在問對方是否允許我作出表達真實感受

 

對方會感受到被尊重,有選擇

 

3 放下期望,用着最靚的出發點去表達

 

對方願不願意收我的感受想法是他的選擇,重點是為對方作出最好的貢獻,放下要改變對方的期望。

 

聆聽時:
聽出對方的出發點是什麼,同時為自己保留健康界線。
我舉個例子:我婆婆每次見我常常叫我搵份政府工做,有得出雙糧、穩定、同時記得要比多啲錢俾媽媽。

 

以前:我聽到這些說話就會很反感,心想:「你有冇聽過我想點?定係話我應該要…點?有冇聽過我想點姐?時代已經不同的了!」

 

現在:我會多去聆聽對方的出發點。
我感受到的是對方關心我,想我幸福快樂同時其實選擇有很多,婆婆選擇了婆婆認為自己最好的方式去關心我。

 

當我看見了婆婆的出發點:內心多了一份同理心,我不會去怪責婆婆,同時我會尊重自己的選擇,因為大家是親人,同時我們都是不同的個體,有自己的選擇,要為自己人生負責任,為自己的幸福快樂負責任。

 

我會回應婆婆:「婆婆,收到你對我的關心,想我幸福快樂,有能力照顧自己,會照顧媽媽,遙遙收到,同時遙遙有自己選擇嘅的道路,多謝婆婆你的建議,我會收到,記住㗎啦。」

 

當對方收到自己所想表達的意思,感受到尊重,心意就會相通,即使大家意見不同,大家的出發點也收到了,大家都感受到尊重,那就是真正的有效溝通了。

 

自從學習了去感受對方的出發點,自己內心也舒服了很多,不再理性和感性打架,因為對自己、對婆婆、對觀點差異化多了一份理解、承認、接納。

 

3 以為聽到的就是真

「耳聽三分假,眼看未為真。」我感受到這句說話的真正意思。

 

很多時人很有趣,人總會相信自己所想的就是對,以為看見就是事實,聽見就是事實。其實聽並不是聽內容的真實,而是聽出對方真正表達的出發點、感受、情緒和事件所發生的所有環境因素(context)。
過往在和家人吃飯的時候,有時會感受到刀光劍影,我很不滿意這種溝通方式。說穿了,我承認我對理想的家庭相處模式有期望。

 

有期望那怎麼辦?
那就承認自己有期望,同時接受現實。

 

接受不到現實也有怎麼辦?
那就承認自己接受不到現實吧。
先好好感受接納自己這份情緒,自己的不接納,同時放下批判去接納自己,尊重、感受、自己處於什麼的狀態才是最重要。

 

舉個例子:有一天,我和家人一起食飯。

 

媽媽說:「我而家我的朋友經常都叫我淘寶啊!好沒有空、經常都叫我買這樣、買果樣!」

 

姨媽:「你買咁多做咩啊,你照顧好自己先啦!」

 

之前我聽到這些說話我都會眼火爆,心想,為什麼你又要攻擊我媽媽?現在我學會更多聆聽後,我感受到其實姨媽真正想表達的是希望媽媽兼顧別人同時也要記得兼顧自己嘅需要。另外,我感覺媽媽渴望肯定的是讚賞。

 

現在內心不再去理性感性打架了,少了對抗,內心平和了很多,世界其實沒有變,是自己看事情的心態不同了,那出來的畫面或展現就再不一樣了,至少我和自己和解了。所以聽,要聽出出發點。

 

4 語言的破壞力

「你很好,但是。。。」?

 

「Yoyo你很好,有寫作、有拍片,好願意將自己想法和大家分享,同時好有執行力、好有自己想法、好有創意但係你成日得個勇字變咗炮灰囉!」

 

我相信我只是聽到「但是」這兩個字之後的字,前面一切的讚賞都聽不到。

 

因為「但是」會有很高的轉折,好與不好的對比,而人對痛苦的感受是比感受到愛的感覺強烈至少七倍,那轉折會讓對方關起了耳朵,甚至有機會觸發對方內在情緒、未被滿足的需要,之後表達都是沒有效了。

 

我建議把「但是」改為「同時」去減少這個「但是」的破壞力,因為「同時」並沒有先後之分,對方會感受到兩件事同樣重要。

 

我「明白」改為我「感受」到你

「明白」是很頭腦的字眼,其實人大部份的溝通很少來自言語真實的內容,更重要是大家的語氣、身體姿態、能量、感受、情緒、潛意識的溝通,當你講「我明白」,不如改為「我感受到你」,對方會更加舒暢,因為溝通除了用腦分析,更重要的是用心感受,情理兼備就是這樣的意思。

 

5 語言霸王硬上弓 – 等我比建議你

 

有沒有試過當你發表滔滔偉論後,別人就會說:「我建議你。。。」
內心有沒有一種很不舒服的情緒出現?
因為並沒有感受到付出後的欣賞,又或者感覺自己不夠好,內心有很多小聲音的出現。
我會形容這叫語言霸王硬上弓,硬要把自己的想法塞給對方,而沒有給對方選擇。人如果在沒有準備下和預期收到的回應不一樣,很容易會有抗拒或不舒服的感受,因為感受到沒有被同理、被理解,同時很多事情上和他人合作時不順利,很多時不是邏輯上出了問題,而是大家的情理上沒有解決,情理沒有相通。我以前對別人突然給我建議也會有不舒服的感受,同時學習聆聽後,內心對自己多了一份理解和自己和解了,加收到對方的出發點。

 

收建議時:
感受到對方的出發點,同時肯定自己的價值,我已經做得很好,對方給我的建議並不是批評我的價值,我很好,事有機會有改進的地方,同時多謝對方的建議讓我可以看到自己有更多的面向。

 

表達建議時:先欣賞,後回應
1 先欣賞別人的付出,感受到對方什麼
別人會感受到被尊重,願意打開耳朵聆聽。
2 同時表達想分享自己的真實感受,是自己的個人感受,不一定是對,表達是為了想貢獻給對方,同時對方有選擇的權利,可以選擇怎樣去做
3 對方會感受到出發點並不是怪責,而且對方有選擇的權利,會舒服了很多
4 回應對方

總結

其實溝通是為了表達愛,同時學習感受愛,收到愛也很重要,有效的溝通能讓對方都達致雙贏。

 

以上的經歷都是自己曾經碰過的壁,自己內心也有很多怪責自己的部份,感性理性會打架,現在學懂了多點聆聽、同理心後,對人、事、物多了一份接納、理解,自己和自己和解了,面對身邊的人事物也能更加平和,更重要的是同理心大了,其實發現世界上很多事情都冇咩好嬲,因為能夠看到事情的出發點。

 

「你講我就要聽?」

這句說得很好,是我們表達時有沒有好好去關顧對方的狀態,對方是否在一個適合的狀態和自己溝通。

 

「我點講佢先肯聽?」

就是自己有沒有好好讓對方收到我想表達的,有什麼能夠自己可以負自己責任的部份。

 

世界沒有變 是我看事情的眼鏡不同 心態決定境界
其實很多時外在的世界不會改變,因為改變人是很難,除非對方真心想改變,而學懂怎樣去溝通、表達是負自己的責任,做好自己的部份,讓自己能夠變得更好,在人際關係的相處更順利,同時為自己幸福快樂負責任。

 

對我而言溝通是一門藝術,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出發點,意向決定結果,心念決定實相。聆聽是為了共同感應大家的情理,重點是和對方情感連繫,當連繫了,很多事情就會順利,達致情理兼備,因為每個人都渴望被聽見、被看見、被尊重、被愛錫、被關顧。

 

你想被聽見嗎?

那先學會好好的傾聽,聆聽,因為當你聽見他人,你就能夠更聽見自己的心,見人見自己。

 

對我而言, 溝通是:

看見對方的出發點

放下期望 盡情創造

先和對方情感連繫達致情理兼備

善用語言的力量

心念決定實相,更重要的是意向決定結果。

祝你幸福快樂!

如果你看過我的文章對自己有更深入的發現,歡迎留言告訴我,我會十分高興,期待收到你們的消息!
如果想身邊朋友都收到這個有價值的內容,歡迎分享給身邊的朋友,你的分享都構成我繼續創作的力量,謝謝你一路上的支持!
如果你曾在yoyoimedia學到,對你有價值的內容,亦希望這裏的內容,能繼續讓更多人學習到,歡迎點擊廣告贊助yoyoimedia,讓我們能持續經營下去。當然,這不是強制的,了解後,自由決定是否願意支持yoyoimedia。



如果覺得這個系列不錯,歡迎Follow、拍手或分享給你的朋友們。 (拍手不只可以拍一次喔)
1~6次代表還可以,還有進步空間;
7~8次代表覺得不錯,但也看過其他人寫過類似主題,我想再看類似內容;
9~以上代表覺得寫得很好,願意分享給我的朋友。

在《【究竟我點講你先肯聽?】想被聽見 先學怎麼傾聽》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