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嘗試 #沉澱 會是我形容19 至25歲這個時期的自己的關鍵字。
有人說:「25歲是女生的人生分水嶺。」今年26歲的我想記下這些年經歷過的事情,是什麼經歷促成了今天的我,當中的學習和發現。若有天我離開,這些都是我能留下的。
至於為什麼由19歲開始,因為我的第一個轉捩點由19歲開始發生。
內容目錄
2014 人生的轉捩點-第一個夢想的萌生
我是一個很平凡的香港人。一直的夢想都是希望讀好書、上大學、找份好工作。由小到大並沒有特別去想像自己想過怎樣的人生。

為什麼想入大學?
因為當時覺得大學學歷是進入社會工作的門檻。加上,中六之前我都不可以去街,好想可以透過好成績去換取可以出街的機會。
大學想讀什麼?
當時的我也沒有特別大的想法,當時修讀物理、化學、經濟的我以為自己喜歡的是化學,幻想自己會在實驗室做研究,所以首選大學志願是chemical technology,如果萬一入不到這門課,我就選電腦作為次選 (始終係世界大趨勢),希望至少也有一個大學的學歷。
在命運的安排下,我入了理工大學的電腦學系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當昤對大學生活並沒有什麼想像,只是希望可以讀下書,幫人補下習,生活到就可以了。對做交換生其也沒有特別想像。

直至見到有個內地的交換計畫,覺得去外國的成績要很好先去到,不如就試下這一個門檻較低的計劃。沒有什麼特別大期望下,派了一個上海同濟大學的Offer,身邊的朋友也有offer。經過和家人商量後決定,既然有機會可以出去看看,不如一試,加上生活費應該不會太貴,和有大學的補助計劃。

在出發前我是一個比較少自理能力的人,除了18歲去過一次台灣之外,亦沒有去過外國。出發前,比較擔心而病左,遲左一個星期先去到上海。
上海的環境和香港好不一樣:
體驗了
第一次住hall
第一次用儲水式熱水爐沖涼
第一次在大學校園入面踩單車
第一次在大學校園園入面睇鴨仔
第一次在大學校園園入面個湖彈結他
第一次要為自己房買電
第一次用10蚊以下的價錢去食一餐飯
第一次用限速度上網第
第一次住需要1.5小時先可以到市中心的郊區
第一次認識到香港以外的朋友
第一次發現冇咩娛樂 (商場、戲院、各式各類的餐廳)

最重要是:「人生第一有很多的思考時間!」
香港好多娛樂、好多野做,未必會有空間同時間靜下來去停一停,想一想。

當時的生活:
五點要食晚飯,返到房網速慢,沒有什麼事做,晚上就係同不同的朋友傾計。
傾下香港、台灣、身份認同、感情觀,對於事情的看法。呢段時間係最開心。
有朋友問我:「你人生有咩好難忘既事?」果刻諗咗一陣:個腦一片空白,發現自己未必有一樣自己好自豪好想同人分享的事。
當時我聽朋友他們分享在馬來西亞、非洲做義工的故事,令我開始覺得:自己都想有更加多的故事,好似見到role model,希望有一日好似他們一樣可以同人分享不同的見聞。於是有了人生的第一個夢想:成為一個story teller。
Be a story teller,事先是你要去創造故事。
2015 第一次出國旅行 – 去匈牙利做義工 創造更多故事 更認識香港人自己嘅身份

回到香港的一年,主要是做實習生和補習,當時加上炒iphone去儲錢去旅行。
報咗大學AIESEC Exchange Program去咗匈牙利:
第一次認識外國朋友
第一次坐長途飛機
點解揀匈牙利?
係因為當時覺得多瑙河好靚,同當時聽人分享好似話匈牙利同匈奴有關,好似同我們中華文化有些關係。
當時有以下發現
1. 自己:
- 語言不太流暢
- 認路能力好差 (去完上海當時我都係一個路痴)
- 地理認知好差 (原來係其實好多地方我都唔知道係邊度 (e.g Estonia, Romania, Bulgaria)
有以上想法,係因為遇到一啲英文好好的人(不是native English Speaker),亦見到一啲比我後生但已經好獨立的人。
2. 香港人呢個身分 我地日日習以為常的事 原來係人地眼中是如此特別
廣東話、繁體字、筷子、單眼皮(他們形容為鳳眼)、奶茶、我哋住緊嘅樓宇設計、黑眼珠、黑頭髮。
從來都冇諗過,原來日日喺香港生活,以為大家都係同一種人,喺其他嘅人嚟講我哋係如此特別,令我更加喜歡自己嘅文化。



3. 文化衝突
例如:
- 匈牙利地鐵好舊、沒有英文,原來香港的地鐵好先進
- 酒、煙的看法
原來當他們覺得好開心好Chill的時候就會希望透過以上可以更開心,原來大家對同一樣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看睇法
- 另外發現匈牙利有比我想像中多的中國餐館
- 認識到愛沙尼亞同埋保加利亞呢個地方
見識少,以前從來都未聽過
至於52日的旅程,洗咗兩萬蚊左右。
唯一一個遺憾係-唔夠有足夠勇氣留下來去其他嘅國家獨自旅行。
2016 第一次真正獨自背包旅行 9個中東歐國家 23個城市
有了匈牙利的經驗後,加上畢業好想去彌補上一次冇勇氣獨自去旅行的遺憾,所以再出發多一次去立陶宛同其他外國人一齊搞summer camp。希望可以畀多啲時間自己認識歐洲國家,同埋可以去同當地人有多啲交流。
點解揀立陶宛?
係因為上一次去匈牙利嘅時候認識左愛沙尼亞人。
然後開始去睇多啲關於波羅的三國的故事,發現這些國家比較少香港人去,想去睇一睇。當時培養了對煮食的興趣,同了解前蘇聯國家爭取獨立的歷史。
6星期Summer Camp完咗之後,去了9個國家同23個城市,真正獨立背包旅行。
好記得坐在柏林大教堂前,想像未來嘅人生會係點樣。

2016 第一次台南打工換宿認識社區營造
去完背包旅行之後,返到香港自己覺得想在返工之前體驗埋打工換宿。畢竟返工之後都未必有咁多時間去體驗,所以都好想去做埋呢樣嘢先去返工。當時其實戶口得番6000蚊,但係我都係行的,因為主要洗費都係機票同埋食。當時工作係每日四個鐘(執床單、洗廁所、抹地),其他就係自由時間。我喺facebook上面搵咗一啲群組,然後搵咗啲民宿,跟住send咗我的履歷過去,然後確定咗我可以做幫手,我就訂機票飛過去了。
得著
其實要生存並不難。除咗在民宿工作的時間,我就會同當時的小幫手(台灣人)一起去探索台南不同的地方,還有原居民文化。我發現台南人如此喜歡他們的文化,也會帶一些台南以外人的人去認識他們的社區,我會想:「我們可以點樣去介紹比其他人知香港的社區呢?」我懷著這樣的思考回到香港。

第一次坐順風車
台南有一個地方叫鹽田。交通比較疏,我坐了1小時公交入去,打算坐公交離開。入到去我自己喺度自拍跳嚟跳去,咁啱有個香港人同台灣夫妻見到我影得好辛苦就走過嚟幫我影相,跟住閑聊咗一陣,佢話可以車返我去市中心,佢哋都返去,於是我就坐咗第一次比較長的順風車。

2016 12月人生第一份長工 (1.5年)
懷著旅行的得著,回到香港,我希望能夠找一些和社區相關的工作,希望可以令更多人去看看這個世界,透過這些經歷或者會對自己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所以找工作時我也參加了好單位的社會創新課程,希望透過持續認識不同的人,聆聽不同的故事,有種「生活在旅行」的感覺。

當時有2個offer:
一份是在大學任職service learning相關的工作,可以帶學生到柬埔寨service。
另一份是在Startup 服務配對平台做graduate trainee。
那時我糾結了很久不知道如何選擇。
一份好似係自己想做的工,在紅磡上班,合約制,收入穩定。
另一份工,人工較低,但係學到嘢比較多,商業公司,風險高啲,工作地點係上環。
當時我很順從父母的想法。我問他們怎樣選擇自己的工作比較好,而他們當然希望我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亦認為另一份的工作風險比較高,問我如果冇咗份工點算?
而當時畢業的我其實都不太清楚自己想要咩。認為做service係我想做嘅工作,所以我揀咗前者,而另一份喺weekend返工去了解一下startup的工作環境同埋點做telesales。
第一次感受到理想和現實的差距
現在回看當時的自己:除了考慮工作崗位外,還要考慮的是跟什麼老闆,還有公司的文化。還有不要只在乎短暫的工資回報,要在乎長遠的技能提升以提高收入。
就算你好有理想,但係係一個不鼓勵改變的環境下,也未必能很彈性地實現到自己的理想。當時發現雖然可以去外地工幹,但係自己的角色主要係負責一啲物流上同統籌上的安排,包括係book酒店、機票、做領隊的角色,好似未必做到一啲令到學生有更多反思的事,而我的專長亦不是englneering,所以我發覺這崗位未必可以帶到畀自己好大的滿足感,開始諗其實自己想要啲乜嘢。

而同時當時好處係準時收工,咁我放工就會去不同的活動去認識不同的人,去搵下自己想發展的地方其實是什麼。

喺嗰段時間我有咗四個由0到1的嘗試:
– 2017 第一次眾籌出書了解什麼是銷售
機緣巧合下,當時對社企好有興趣的我,認識到到聾人餐廳的老闆。有次提到不如做一個項目去訪問100個人的夢想故事,當時覺得正喎!就去做了!其實都沒有想太多如何去做。只是因為想去做,就去做了。
最大的得著是當你真心去推廣你所相信的事,亦將佢變得有價值,銷售係一種快樂,因為成功將你所相信的事推介畀人。
– 2017 第一次搞導賞團
基於當時台南的啟蒙,所以想搞導賞團去宣揚「生活就是長途旅行」的態度:生活並不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由想法、SiteVisit、策劃、設計到宣傳到成事,加上事後報告,用了5個星期,1個星期宣傳,30人參加, 很有0到1的感覺。
– 2017 第一次搞地攤
當時參加咗一個叫做secret garden的活動,向陌生人講下心事。我覺得其實可以試下搞用地攤方式做,加上當時看了一個後生仔寫封信畀自己的創業故事,我覺得自己都想試下,就用了 2017年嘅年尾嘅最後五日,喺五日入面由設計、宣傳、SiteVisit、實行到回顧,有30人參加,覺得好有滿足感。
– 2017-2018 第一次搞晚吹活動項目
當時有個諗法係覺得香港人壓力好大,不如搞下一啲「不如傾下計」的活動:放張凳喺度,畀你如果真係有需要坐低去傾下偈。但諗諗下呢個方法好似唔算好有效,不如搞個活動去吸引人,就住不同的topic去分享下自己咩諗法,向不同嘅人學習。於是連埋另外兩位朋友一齊搞咗「襟吹創意室」,好開心由0金錢成本,可以做到好多不同的活動。
重點是開始對品牌有了更多想法,和了解到點樣可以令自己做緊嘅嘢畀多啲人認識。
2018 第一次裸辭
尋覓咗大約一年半嘅時間,我發現當時的工作並不是我想追尋的人生。
我希望有一份可以令我發揮到價值,有滿足感,了解到商業世界運作的工作,所以我決定辭職。其實當時都沒有規劃太多,包括冇諗過之後會用幾多錢同埋後路係點,就決定咗。
2018 – 2019 Q1第一次自由工作者工作-體驗打工以外的生活方式
辭職後,剛好有位朋友叫我幫手brainstorm有關創意的產品,於是便加入,成為了自由工作者一起協助創作一副關於創意的卡。另外當時亦有一些文案的工作,寫一些投資的計劃書。還有協助舉辦工作坊有。呢段時間,收入並不太穩定,但開始了解了做自僱人士的好與壞。
好處:
用技能賺取收入,令到自己有更加多自由時間
時薪較打工高
壞處:
不太穩定,未必持續有可以做嘅項目
服務提供者不是公司,所以有機會價錢相對較低。
2019 Q1-Q3 第一次創業 - SLASH 多元收入/人生第一單生意/思考興趣係咪可以當飯食?
Freelance的時候,都會去聽不同的marketing講座,希望可以增加多啲知識,了解不同行業。機緣巧合之下,認識到marketing automation,加上外國有好多成功的例子,透過系統去將網上流量變為現金,好想研究下個系統係咪真係work,同埋了解成個系統的製作過程,所以就做 d sample畀其他客戶睇,希望透過b2b嘅方式去推廣。
成立公司的過程令我了解到
- 公司營運同財務分配
- 市場推廣同啲銷售相關的知識
公司成立兩個月之後,我們接了第一單五位數的生意。
第一單生意當然好開心,亦都因為呢一段時間的投資帶左其他工作機會,包括係夢工場的社創顧問工作同埋做自媒體的相關教學。
好的是可以學習到用經營者的角度去思考,同埋去諗點樣可以去點去創做價值同系統。
壞係你需要一段投資的時間。當時有段時間,我理解到咩叫人窮志短,當你要諗你下一餐飯、下一單生意係邊的時候,你仲可以點樣去諗咁長遠嘅人生規劃呢?
但係窮/不足夠資源的情況下我會去想:「點樣先可以搵多啲錢?點樣先可以做到生意?同埋每個月經常開支同非經常開支係幾多?」我覺得呢d野係比起當你資源好充足的時候,你未必會諗,呢樣嘢反而會令到自己知道乜嘢係必要,乜嘢係非必要,同要生存的動力。
興趣可唔可以當飯食?
個人覺得興趣同當飯食係兩樣野。
興趣做,係因為開心。
當飯食,當然都係為開心,同時你的能力要獲得社會的認可,要達到最基本的水平,包括競爭同埋係市場所需要嘅服務同產品。
同埋世界好現實係需要有成績去令人信服,同埋你嘅產品同服務要有優先的Early Adoptor,你的成功機會大很多。
不過人一世物一世,有d野唔係因為見到結果而做,而係享受做嘅過程,當中發現自己更多,個人認為始終要有瘋狂一下去冒險的衝動。加上成功是失敗的累積,當中不斷去做實驗修正,先可以做到自己想要的成果。
好認同呢一句:「當你的才華撐不起你的野心,這時就應該靜下心來學習。」
同埋:「做人要講興趣,做嘢要講錢。」
2019 – 2021 第一次做BD (1+年 )
【行街sales洗樓洗鋪洗街教會我的事1】你會採用洗樓洗鋪這種行銷法嗎?
【行街洗樓洗舖洗街教會我的事2】在Startup做業務拓展跑數一年的得著
2019 – 2021 人生第一次共居生活(1+年 )
自己希望有多啲私人時間,2019 9月搬左喺屋企以外的地方住,至現在大概一年了。四個人一齊合租一個地方,朋友就係friend搭friend而認識,搬出來住都係人生另類體驗,詳細再分享。
還有很多的第一次。。。
第1+n次失敗
第一次全情投入去愛
第一次心痛
不過我覺得總括嚟講:接受失敗及 學習surrender
總結 這個階段的自己是賺還是蝕?
睇過富爸爸,佢話有四個階段,我覺得自己叫做好快加速經歷咗一次ESBI像限。
而正正有以往的經驗累積,明白自己暫時需要做的是什麼。
未來展望
我想透過E(打工)去累積實力同見識,同時增加主動收入,透過累積本金去進行I(投資)以達到被動收入,而在打工的過程提升自己的技能,提升時間的價值,有一天希望可以畀到自己多啲選擇(做S/B),有人話叫: 「贖回自己的時間」。
願繼續踏實展翅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