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多了出席pitching 場合去了解最新startup發展,以及pitching的技巧,今年電子展「初創」專區有很多初創及最新的科技有關產品。
想分享兩個比較深刻有趣的初創項目案例。
內容目錄
第一,小巴app,finding mini,小巴在哪兒。
這個app是由科大學生所研發,巴士,我們有九巴app,可以輕鬆估計巴士到達時間; 可是小巴的市場在香港暫時是沒有app的,科大的學生因為每天到科大都要從彩虹坐小巴到科大而不知道要等候多久,面對這個痛點,因而製造了這個 app去有助估計時間以及空缺座位。而app的後台有數據分析功能,去分析小巴的營運效能。
第一眼聽是欣賞團隊的執行力,因為創業idea人人都有,執行力更是皇道去實現。
第二會想到的是如何賺錢?暫時聽到的是以科大小巴線作試行起點(最小可行性產品,可基於最小可以推出市場產品試錯),短期由校方供款營運,連同小巴營運商去合作,長遠是擴展到其他支線。
我最欣賞的是執行力,包括產品開發,還有協作能力(和校方、小巴營運商談合作)。
提醒自己要善用資源,要有行動力把所想實現。
第二個,有趣的項目是格仔外賣。
傳統的格仔店是店鋪租借格仔給租戶,裡面可放租戶想販賣的商品(等於平價租鋪),賺租金好好搵,租戶就當投資;格仔外賣是智能外賣店,連結餐廳及食家的平台,有保溫同消毒,防止食物因高溫而變壞。
感覺個 idea幾有趣,因為食物格仔店第一次見,同時有感所涉及成本都多(app營運成本、餐廳食物運送到外賣櫃成本、管理成本)。
概念有點像智能售賣機,純個人推測。
把格仔外賣連結商戶、學校作銷售點,作為經營商,尋找加盟商(投資者),投資者角度收入為廣告收入、食物分佣收入,收入視乎人流,視乎食物拆佣費用,視乎廣告數量再扣除投資費用。
對我的價值是,多一個投資工具和了解相關的財務預算。
智能售賣機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呢。
相片來源:港生活
回想大學時,我其中一個 project的 idea就是做租借移動電池機,然後放置在大型商場等,因為在人人有電話時代,冇電真的很常見,可是當時純粹想交功課,想完並沒有實踐,而內地的街電已是表表者了,香港也有 Daydaycharge,市場是有這的需求,關鍵是誰做,誰先進入市場,讓我明白 idea is worthless without execution。